吴国为何会在争霸战中败给越国?其中的原因有很多,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,莫过于那段著名的美人计。据传,越国有一位绝世美女西施,被越王勾践赠送给了吴王夫差。从此,西施开始发挥她的魅力与智慧,逐渐在吴国内部搅动风云,最终成功迷惑了夫差,致使吴王昏庸无道,甚至下令赐死了忠臣伍子胥。
然而,在我看来,这所谓的美人计更像是民间流传的故事,虽然在一些正史中有记载,但未必是真正的历史事实。人心并非一成不变,立场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。就像一个人在A公司当高管时,自然会以公司的利益为先;但若被派往B公司做间谍,开始为B公司暗中效力,等到B公司老板看重他,提拔为副总时,他又有什么理由继续效忠A公司呢?
西施在越国不过是一个出身底层的女子,算是个女间谍罢了;但在吴国,她却被塑造成了一个能够左右吴王夫差的关键人物,两者身份之间的落差极其巨大。或许有人会反驳:“你可以看重利益,但西施或许更看重国家情怀。”这个说法虽有一定道理,但前提是吴越两国之间必须有深仇大恨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吴越两国之间并无刻骨铭心的仇恨,更多的是双方高层之间的政治博弈。
展开剩余66%从当时的社会习俗来看,那个年代的女性更倾向于依附于夫家,而非娘家。原因简单明了——她所生的孩子是随丈夫姓氏的,而非娘家的。如果她的孩子有机会继承吴国王位,那么她又有什么理由背叛夫家,去站在娘家一边呢?类似的历史事例也屡见不鲜。比如赵国的赵襄子将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,后来赵襄子灭了代国,想接姐姐回赵国,却不料她选择了自杀,因为她心属代国,生是代国人,死也愿随代国去。
后来的史官对赵襄子的姐姐评价极高,称她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典范。再看宣太后,楚国人,她掌控秦国时,秦国重臣多是楚人。按理说,这种“楚国元素”浓厚的秦国应与楚国友好,但事实却是秦国在这一时期频频占楚国便宜,利用对楚国的了解,频繁欺压楚国。后人谈论宣太后,依然给予赞赏,因为这正符合当时的政治常态。
因此,我们绝不能用现代的民族观念来简单套用春秋时期的古人观念。帮助吴国的主要人物有伍子胥和伯嚭,他们都是楚国人;而协助越国崛起的,则是文种和范蠡,亦皆楚国人。伍子胥和伯嚭虽有灭门之仇,但对楚国身份并无根本的排斥;文种和范蠡对越国更是忠心耿耿,勾践也未曾怀疑他们的身份背景。
吴国覆灭后,越国大量接纳了吴国的工匠,这些工匠都全心全意为越国效力,未曾因“亡国奴”身份而心存怨恨。到了战国时期,这种跨国任职的现象更加普遍,各国高官退休后也会受邀到他国任职。秦国的李斯曾对秦始皇说:“若不吸纳各国人才,根本无法实现统一天下。”大家本就是“打工仔”,何必太较真?
有些卫道士或许会认为我这番言论玷污了“礼仪”,但事实上,西周时期中华大地上拥有国号的国家近两百个,到了春秋末期只剩下二三十个,这难道就是所谓的“礼仪”吗?更何况,如果按照这套理论来看,西施的历史评价其实可以更高。试想,妲己因辅佐纣王导致商朝灭亡,千百年来被扣上“狐狸精”的恶名,难以洗刷。如果妲己当初是帮助纣王治理国家,稳定朝政,消灭叛逆,她的历史形象会不会完全不同?
同理,若西施帮助夫差统一东南,成就大业,她必将赢得满堂赞誉。可现实是,吴国人称她为狐狸精,越国人也非但不感激,反而视她为祸国妖孽。关于西施的结局,流传有两个版本:一个说是越国大夫范蠡带她隐退,音信全无;另一个则称越国灭吴后,将她当狐狸精处决。如果西施真心效忠吴国,不论结局如何,也不至于比这两个版本更悲惨吧?
发布于:天津市大财配资-配资实盘网-配资论坛开户-个人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